記者謝銀仲/專題報導
兩岸簽訂ECFA後,茶葉雖列入早收,乍看似乎對茶農有利,但著名阿里山高山茶因面臨「山寨版」劣等茶競爭,能否在中國市場搶下一席之地,政府推廣茶農建立產品認證標章落實度,將是首要關鍵。
劣貨混充 抓不勝抓
阿里山茶區因在北回歸線附近、海拔1000到1700公尺山區,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,使茶菁葉片厚實,沖泡飲用,喉韻甘醇、茶香幽雅,屬茶中極品,現在阿里山公路沿線從山下到山上,兩旁休息站、茶行林立,常讓消費者眼花撩亂。
阿里山高山茶市場潛力大,常遭不肖業者仿冒商標或以進口劣等茶混充行銷;據茶農保守估計,每月至少有3萬台斤從印尼、越南等地進口或以台灣低海拔茶混充的冒牌阿里山高山茶流入市面。
在阿里山區種茶近30年的茶農劉寧源說,大部份有良心茶農不會拿商譽與消費者健康開玩笑,但近年混充阿里山高山茶充斥市面,已對阿里山高山茶造成負面影響;劉寧源感嘆的說,畢竟價差大、利潤高,市面上假茶抓不勝抓,讓茶農很無奈。
輔導建立 產地履歷
劉寧源說,阿里山高山茶產量有限,一般春茶和冬茶每台斤約1800元至3000元間,比賽得獎茶價格才會更高。
中國遊客普遍存有「高價就是好茶」的不正確心態,致使阿里山高山茶市場價格混亂,也給假茶銷售空間。
拿劣等進口茶冒充台灣優質高山茶,不但讓惡質商人牟取暴利,也隱藏傷害消費者健康的潛在風險,縣府近年與阿里山鄉及梅山鄉等農會合作,積極輔導業者建立「產地履歷」及核發證明標章,並鼓勵茶農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,建立獨有DNA防偽標識。
認證觀念 尚待推廣
以阿里山鄉農會DNA防偽標籤辨識為例,消費者只要拿出包裝盒內專用檢驗棉棒,折斷藍色端棉頭,管內藥水就被另一端棉花吸收,再以白色棉頭塗抹茶葉標章藍色水紋區塊,只要藍色轉成紫紅色時,就可證明是真阿里山高山茶,檢驗時間只要30秒,惟消費者普遍沒這種習慣,且茶農對建立產品認證標章觀念不足,均有賴政府部門推廣及宣導。
資料來源:自由時報
http://www.libertytimes.com.tw/2010/new/oct/24/today-center13.htm